Search


與其讓你們在那猜,不如我先說了,今天我穿了 Vaporfly 4% Flyknit. 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與其讓你們在那猜,不如我先說了,今天我穿了 Vaporfly 4% Flyknit.

我一向認為,身為一個不受束縛的市民跑者是件很幸福的事,可以自由訓練、按自己規劃參賽、寫自己想寫的文章,更可以選擇自己中意的運動品牌。例如 Nike 的上衣很不錯、褲子我喜歡 The North Face、帽子隨便。至於鞋子,以我目前有紀錄里程的來算:一共穿過 12x Adidas,3x Asics, 2x Mizuno, 2x Salomon, 1x Hoka, 3x Nike, 而這是我的第四雙 Nike.

如你們所見,在鞋子的選擇上,我是 Adidas 的愛用者,但同時我也會穿 Nike, 也會挑選每個品牌的強項。例如在美國的越野賽場上,就是 Hoka, Salomon, Altra 三個牌子主宰,他們做工特別好、特別耐操,你也可以堅持穿 A 或 N, 但是沒必要嘛...

Vaporfly 4% 作為馬拉松賽場上的天之驕子,擁有的討論跟關注已經足夠多了。「為什麼不穿 4%?」、「你穿可以肯定跑更好!」甚至「你住在美國,有沒有代購?」這種要求都有...都早已見怪不怪。(我是說真的,真有人找我代購,而且我完全不認識他...)

翻翻前面的文章,也許你能發現我對 4% 本身真的沒有意見,以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,它就是市場上公認最好的馬拉松鞋。讓我有意見的是 Nike 的行銷方式,讓它變成了一雙稀有珍品。搶到的人很開心,就像是買到 Yeezy、Off-White 一樣。同時我有非常、非常多的優秀跑者朋友,想要買一雙 4% 卻不得其門而入,因為每個搶到的,都囤了兩雙、三雙、四雙...

然而我不是在批評囤鞋的人不是,這畢竟是僧多粥少的後果,源頭還是 Nike 4% 的行銷方式。跑鞋就該是拿來跑步的,不是拍個照就收回去,或是拿來當疊疊樂玩。

這大概是為什麼我對於搶買 4% 一直興趣缺缺,甚至有點抗拒。

---

芝加哥馬拉松 Expo 那幾天,剛好也是 4% 釋出新貨的時候。你很難想像一個 Expo 開放的時候,大家不是先想著領號碼布,而是爭相去 Nike 攤位搶鞋。Anyway, 反正我也打算沒加入這場風潮、選在第二天 Expo 關門前一小時才到。當時 4% 早就賣完了,我跟太太就很悠哉地挑了兩件 Nike 紀念衫帶走。

比賽成績你們都很清楚,目標 2:35 最後完賽 2:40。過程很盡力了,但結果說不上好。

跑團朋友看到了我的賽後心得,或許是覺得有點不忍心吧。當時恰好一位朋友說他的 4% 買大了要退貨,有沒有人收?好幾個人第一時間 tag 了我的名字。

「興趣不大,給需要的人吧。」基於種種理由,即使都送上門來了,還是決定要靠自己。有時我會有點特立獨行、甚至有點討厭,我自己都敢承認。

「這樣吧,這雙鞋我買了送給 Jay,另外開放集資,要加入的 10 分鐘內私訊我!」一位朋友 (嗯,弋力) 就這麼自作主張地買了鞋送我,加入集資的還有另外 9 位我非常要好的跑友。

他們說:「你沒有必要為了 Nike 的行銷方式,就這麼委屈自己。」彷彿很清楚這雙鞋我是不會買的,但一旦這麼做,就沒辦法拒絕。

---

於是我收下了鞋,跟他們保證至少會穿著這雙鞋,比一場全力以赴的馬拉松。不為了證明鞋有多好、也不會就此閉嘴不說 Nike 壞話,但更多是為了你們這份善意。他們笑嘻嘻地說:「沒關係,你穿了就知道有多好。」

收到鞋的隔天,我從家裡拿了一支黑色麥克筆,跟鞋子一起帶到了跑團的聚餐上。

「你要幹嘛,這是全新的耶?」
「我堅持每個在我夢想中出了一份力的,都得在這雙鞋上留下你們的名字。」

於是它就成了我的 Limited Edition. 這樣我在比賽的時候,就能想起你們的這份心意了。

今天早上穿著跑了第一個 workout, 除了立刻長高五公分外,回饋也很不錯。究竟是科技、信心、還是夥伴,哪個因素多一點?隨你們解釋。

但我保證你們沒看過,像這種除了名字以外,什麼細節都不提的開箱文;而你也可以說這確實是篇業配文,只差推薦的並不是哪個品牌...

而是我的隊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台灣出生、台灣長大、在美國工作的市民跑者。正職是工程師,沒受過一天田徑訓練,長大才發現自己喜歡跑步。個人最佳:全馬2小時38分、半馬1小時15分。
View all posts